第(2/3)页 第四,就是张一凡献上了国宝水泥之功了。 在这四个功绩中,李善长只是知道第四个而已,其中第一和第二个是东宫那边,准确地说,是太子妃总结出来之后由太子朱标上奏御前核实。 第三点是燕王朱棣在他的军中实施之后,把结果报给了朱元璋,引起朱元璋重视,最终有了这个决定。 这些功绩,听起来好像一点都不惊天动地,也没有热血沸腾,但是,以朱元璋和李善长这样的人物,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功劳甚至比起那些攻城略地的功劳,都不逊色,或者可以说要超过好多。 毕竟攻城略地这种战功,就这开国之初来说,谁手里没有?并且这些功劳也只是影响一时而已。 而张一凡的这些功劳,那是人人都可能受惠,子孙都能受惠,谁不感恩? 就算只讲军中好了,光是能减少非战损的损失,对带兵将领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 至于文学方面,圣旨中也提了,但是并没有提那首词,而是提及《弟子规》。朱元璋同样下旨,《弟子规》成为社学启蒙之必读书籍。 这一条的影响,就远非什么诗词歌赋能比的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一凡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将是所有大明读书人的启蒙恩师。 这是多少大儒都不可能做到,也是多少大儒都梦寐以求的:自己的诗词文章能成为天下典范! 李善长听了圣旨中介绍张一凡的功绩之后,他忽然就觉得,亏了他提高了驸马都尉的待遇,要不然,驸马都尉可能都会委屈了张一凡。 他牵头商议驸马都尉的地位时,是刻意拔高,礼部尚书等人都觉得过了,只是碍于他这个太师的坚持,才不得不同意。 原本李善长以为,朱元璋对于他的那份奏章会说些什么,结果没说,他就归结为朱元璋偏袒亲戚。 此时想来,他算是明白了,当时的朱元璋肯定是知道这些功劳,并且准备在全天下公布。所以这个驸马都尉的地位,也不算是拔高的,他自然就不会给予否定了。 看着张一凡在那领旨谢恩,看着那些藩王都去恭喜张一凡,李善长都有些想不通了。 这么多的功劳,如果只是其中一件,他觉得出现也不奇怪。毕竟运气好,知道其中一样本事也不是没可能。 可是,这么多难得一见的功劳,竟然都集中在他身上!那就真得是不可思议! 还有,随着这道圣旨的公布,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知道张一凡,全天下的女人都会感激张一凡,甚至军中将领都会对张一凡的印象为之改观! 从此以后,张一凡不再是柳家村的那个野小子,他将在大明朝拥有巨大的声望。任何人想要对付他,都要想想是不是能一棍子打死他,搞臭他,要不然,就最好不要动他的念头。 宰相胡惟庸自然也是在的,他同样震惊于这道圣旨。原本藏在他袖子中的那份奏章,他想了想之后,决定还是不在这个时候拿出来,对方的气势太盛了。 至少等朱元璋的这股高兴劲过去了,再拿出这份奏章,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 他们的这些心思,张一凡当然是不知道的,此时的他,正在忙着重新认亲戚,见礼。 接下来的日子,有的是他忙了。要回去部署驸马府,要走结婚流程,定婚期,下聘等等,一大堆的事情。 最为关键的是,他对这些事情还不熟,也没人帮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