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谢谢爷爷.好。” “哎,真聪明,小宝贝,你们也好噢。” “走,我们进去吧,外面天气冷。” 林轩微微颔首,带着两个小家伙,一起进入了医馆。 在医馆内,有一位年龄大概在三十多岁的男子。 “林先生,这位就是这次的病人,他叫费元纬。” “费先生,这位就是我说的,我孙女的师父,别看林先生年轻,但是林先生的医术,可是比我还要厉害。” “林先生,你好。” “费先生,你也好。” “谢玥,开始吧。” “好的,师父。” 谢玥点点头,拿着东西,坐在了费元纬的旁边。 随后让他伸出手。 “费先生,不知你身体状况如何?” “谢小姐,我最近一直感觉我的身体,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反复腹泻、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特别熟冬天,那冷得就非常难受,你看我现在,身上的衣服,都穿了五件了。” “至于夏天的话,还好受一些。” 闻言,谢玥点点头,开始为他诊断。 中医界,讲究的是。 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躯体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诊。 闻诊:主要是听声音,医生会辨别患者语声的有无,语调的高低、强弱、清浊,以及有无其他异常声音,来判断正气的强弱、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问诊:包括问寒热、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女性还会问月经、生育史等。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皮肤了解有无浮肿等,还会进行切脉来诊察疾病。 而体寒这个病,其实也分,先天因素以及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先天体质差,特别是素体阳虚,体内阳偏衰而阴偏亢,则患者受邪发病后容易出现寒证。 后天因素:如感受寒邪、过食生冷、久居阴寒之所、久病等,使得体内阳气不断耗伤,导致阳偏衰而内生阴寒。此外,体内寒邪聚集也可加剧体寒。 而因目前关于“体寒”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且“体质学说”在中医体系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因此,对“体寒”的治疗还缺乏权威的观点导向。 多数根据“寒者热之”的观点,以温阳散寒为主。 常用方药:肾气丸,右归丸,四神丸等。 常用中药:鹿茸、紫河车、杜仲、菟丝子、续断、肉苁蓉、冬虫夏草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