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重构芯片很多时候被误解成fpga。 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如此。 在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显得更少一些。 为了说明可重构芯片的独特性,我们以软件可编程性和硬件可编程性为两个轴,构建一个四象限的坐标图(图1),在来看看现有的芯片都可以放在哪个象限。 有意思的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处理器,例如cpu、dsp等,处在第二象限,因为它们的软件可编程,硬件基本上不太可动。 soc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处在第三象限而fpga、epld在第四象限。 动态可重构芯片有别于传统芯片的预期特点和潜在能力可总结为: (1)软硬件可编程; (2)硬件架构的动态可变性及高效的架构变换能力; (3)兼具高计算效率和高能量效率; (4)本征安全性; (5)应用简便性,不需要芯片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6)软件定义芯片; (7)实现智能的能力。 其中软件定义芯片的功能值得重点关注。如果能够实现“应用定义软件,软件又能定义芯片,”就等效于应用可以定义芯片。打通了这个链条,就成为了一种“通用的专用芯片”,所以既具备了通用性又具备了专用性。 另外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实现智能的能力。 不难理解,设计规格定义的芯片差异化只存在于产品产出的初期。 一旦芯片安装于设备,其差异化就不再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化只会越来越小。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以芯片可以理解的方式实现对芯片的“教育”,以及芯片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学习”。 如果芯片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地自我“学习”并改进,则差异化可以不断增强。 因此,芯片应该具备:学习的能力、架构不断变化的能力和功能不断提升的能力。 “好!!” 听到这里,刘少明大声说了一个好字,甚至激动的鼓掌。 从这里,不难看出,林轩掌握的科技知识,完全比任何一位科学家,还要厉害。 虽然只是断断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看出林轩的厉害之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