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六二章 漫长的战线-《晋末多少事》
第(2/3)页
大司马府负责进攻,皇室负责给予封赏,也就是道义上的加持,而江左世家负责后勤,这的确是各取所需、各展所长的安排。
三方最终能够同意这个方案,也说明荆州之战让他们一下子意识到了,真的到了唇亡齿寒的时候。
对手之前虽然也多次曾经流露出团结的意思,但是那也都只是想要在军事行动上相互配合之类的,还真的没有明确的要组建一支共同指挥的军队,属于盟友,而不是一家人。
但是现在,三方之间的合作程度显然远比想象之中的要高,这让张玄之等人自然而然的也升起来危机感,毕竟在此之前都督府还真的没有同时面对过整个江南的力量,大多数情况下······这三方必然是两边拼命,另外一个蹲在后面拖后腿,甚至还能和关中都督府眉来眼去。
杜英淡淡说道:
“局势如此,情理之中。不过相对应的,这也是平定天下的最后一场大战了。
大司马挂帅,谢安石为辅,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响当当的阵容,所以能够与其较量,也是我关中都督府的幸事。”
江左这三方,其实也只是在负隅顽抗、奋力一搏,他们若是侥幸打赢了,那就是南北分裂的局面,若是打输了,东晋朝廷就可以收拾收拾准备搬家了,建康府要换房本了。
至于会不会出现和历史上苻坚那么尴尬的事情,败了一战,满盘皆输,杜英倒是觉得不会。
一方面自己的背后比苻坚当时完全依靠做老好人收拢过来的那些牛鬼蛇神们要安定,汉人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氐人、羌人等目前也都积极的响应关中新政,没有造反的必要和缘由,杜英一视同仁、消除偏见的政策,本来就是他们几代人努力想要取得的结果。
另一方面,杜英的背后还有王猛、有整个都督府的人才,天下人才几乎汇聚于此,若是还维持不住江山半壁,那就有些丢人了。
张玄之也打起精神,伸手指了指徐州方向:
“目前大司马人在淮北,临近徐州,根据消息,其已经苏醒过来,逐渐能处理军纪要务,而徐州的孙无终也收拢了不少从青州南下的溃兵,现在这两支军队加在一起应该也有两万之众。
配合上朝廷的三万援军,就是五万战军,再加上淮东等地朝廷之前陆陆续续增援的郡兵,人数应当在六七万上下。
但现在这六七万人散步在从江左到徐州的漫长战线上,又分别和青州、睢阳和寿春等地的我军对峙,双方都很难在某一处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从而取得突破,所以无论是敌我,想要破局,定然会选择这战线上的某一处。”
杜英微微颔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