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六章 假以时日更强大-《晋末多少事》


    第(2/3)页

    杜英现在也显然采取相同的方略,以商队和僧侣等试探西域各国,一方面知晓其对中原新崛起一个庞大势力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探查其底细。

    对都督府友好的,杜英也愿意延续长久以来的羁縻制度,而心怀不轨的,那就别怪敦煌的桓冲手下不留情面了。

    不过目前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一方面是晋朝太过丢面子,让西域各国也觉得风平了、雨停了,自己又行了,中原这些连胡人都打不过的汉人,说不定自己也能战胜之。

    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杜英本人的身份,此时他在官职上顶多算是朝廷封疆大吏,甚至连三公都没有,所以一个在名义上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势力,凭什么能够获得西域各国的朝贡和臣服?大家平起平坐还差不多。

    所以还是免不了要打。

    桓冲一直在敦煌练兵,准备西征,这也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关中报纸还曾经专门采访报道过,以彰显都督府从来没有打算放弃西域这中朝故土的决心。

    梁殊此时借势提起这个话题,却像是在暗示谢石,都督需要一个能够名正言顺收拢西域各国的理由,这也算是本次双方洽谈封赏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此说来,都督是打算进攻西域了?”谢石接过了这个话题,但是并没有落脚在给杜英的封赏上,而是似乎打算先试探一下关中都督府的战略重心是不是有所转移。

    桓温兵败,杜英现在想要再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南下建康府,也很难了吧,进攻西域也可以帮助杜英刷一波声望,或许也正是杜英所欲。

    而现在朝廷最需要的何尝不是时间,需要和关中抢夺人才的时间,需要操练兵马的时间,需要和桓温、琅琊王氏以及荆州世家等各方割据豪强谈妥条件、携手对抗关中的时间。

    这一次谢石北上关中,和昔日王羲之北上一样,并没有拿到确实的封赏旨意,而是会稽王和谢安允他便宜行事,划定了一个范畴,而谢石只需要想办法谈、拖住杜英,就像是当初王羲之意图拖住桓温,为朝廷争取应变时间一样。

    可是那一次,王羲之并不算成功,桓温返回荆州之后立刻开始图谋进犯建康府,而且还给了杜英可乘之机。

    那么这一次,自己又能够得到怎样的结果,会不会和王羲之一样无功而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