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送命题-《大明憨婿》


    第(1/3)页

    发现堂上鸦雀无声。

    周显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个话题终结者。

    周显笑道:“说啊,有什么就说什么,诸位大可以畅所欲言。”

    “毕竟,擅败才能谋胜。”

    “每次战败,终归是要找出打败仗的原因,这样才能查缺补漏,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周显的一言,让群臣们齐刷刷的松了口气。

    这句话算是这个驸马爷自从监国之后,说的最和蔼可亲的话了……

    孙承宗收起脸上的尴尬,一五一十的说道:“驸马爷,老臣以为我军接连战败,是士气的问题。”

    “边军的军饷一直以来爆发出很多盘剥克扣的问题,致使边军不少底层士兵心有怨气。”

    “他们没有军饷,自然不会一门心思的为朝廷效力。”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我朝边军如今产生了恐敌症状。老臣以为这是历史问题的遗留。”

    孙承宗说的已经很委婉了。

    所谓的历史问题遗留。

    那不是大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吗?

    确实,大明朝的军队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就对北方的蒙古部落跟建奴生出了胆怯恐惧的心理。

    而恰恰现在的蒙古瓦剌众部跟建奴是对大明威胁最大的敌人。

    打不过,又没钱。

    谁还愿意去前线拼命去啊?

    “此外,老臣还以为我朝的军队,已经形如一盘散沙了。”

    “无法真正的组织一场大集团军的作战。”

    “所以只能凭借天险固守,从而不能出关杀敌。”

    孙承宗人虽然毁誉参半。

    但是他的军事战略眼光还是很不错的。

    他指出来的这些点,确实是大明边军存在的问题。

    也是大明朝体制的弊端。

    尤其是最后一个。

    大明的士兵,通常只听从长期带兵的将领。

    因为朝廷的兵力分散。

    以宣府边镇为例子。

    那边实打实的战斗力量也就五万人。

    可是分散在不同的关隘譬如武城跟其他几个城。

    这样五万人就分成好几波了。

    这就造成三五成群,在一个大的边真出现了山头小团伙。

    真正到了战争用兵的时候。

    总督跟总兵调兵,下面的几座城门守军也多少会懒散。

    甚至还有专门跟总兵对着干,暗使小伎俩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