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难啊-《大明憨婿》


    第(1/3)页

    就给自己跟老丈人崇祯皇帝一起埋葬了。

    所以,自从周显清醒后,他就一直不敢催促陕甘总兵孙传庭。

    因为历史上的明末针对李自成的叛乱。

    是有机会翻盘的。

    主要原因就是崇祯皇帝催促孙传庭出潼关,催的太紧了。

    以至于孙传庭没有做好准备,被迫出关迎战李自成。

    最后明末最后一代名将也就陨落了。

    传庭死,则大明亡。

    这都是有历史论断的。

    此外,周显还得关切那个叫陈圆圆的女人。

    防止云南的吴三桂以那个女人为借口,起兵反叛。

    同时要得地方建奴攻破北平府府,威胁到自己的政权。

    总而言之,现在的崇祯皇帝面临着三重危局。

    而周显则被他推到了最前线。

    成了皇权的挡箭牌。

    话说回来。

    这一次边军暴露的问题,周显虽然有了全盘的统筹。

    却始终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但是无论如何,刷新吏制的想法,他是不会动摇的。

    因为大明其实从来就不缺少兵源。

    为什么一遇到战事,就集结不起士兵?

    是因为他们为国牺牲,得不到该有的抚恤,甚至连该得的军饷都没有。

    而边镇被迫迎战,出来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

    所以一打仗就溃败。

    一溃败,就彻底的生出了畏敌的心理。

    归根结底,还是朝廷的统治力不够用了。

    导致军事制度出现了大问题。

    而那些养寇自重的边陲武将们,就是击垮大明的幕后推手。

    大明末年的状况跟北宋年间极为相似。

    国力比建奴强,就是打不过建奴。

    全部是因为文官士大夫集团贪生怕死,中饱私囊。

    武将在外跟朝堂上的文官暗中勾结。

    将朝廷的边镇,当做了自家经略的生意。

    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军队能打仗吗?

    能打胜吗?

    能培养出三观正的几个人,已经实属祖坟上冒青烟了。

    到了下午。

    周显的桌子上又多了几分奏折。

    是狄长功递上来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