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此也激起后续六国之人反叛。 高压之下,必有反抗。 刘备正色,“砍头之事,的确太过凶残暴戾,若想要重现军功爵制,还需要好好商议一些具体细节,才能实行。” 他要的是大军所到之处,与百姓秋毫无犯,得民心而施仁政。 不似那曹操,孙策。 所过之处,血流成河。 底层军士没有晋升渠道,只能掠夺财物。 若有机会升官,或可避免这般祸事。 鲁肃一拜,正色道,“某为百姓,谢主公仁德!” 能正军心,肃军纪,对百姓自然是最好的! 刘备叹了口气。 汉室倾微,天下诸侯纷争不断,受苦的只能是百姓。 “对了。” 刘备给鲁肃倒了杯酒,满满的,溢了出来,问道,“之前让子敬去打听刘子扬的消息,子敬可有消息了啊?” 那可是一位顶流之姿的文臣。 刘备必须招揽到手。 若是让袁术,曹操所得,当是一位大敌。 鲁肃听到“刘晔”之名,当即正色起来,眼睛都明亮了些,忙道,“主公,不负使命,刘晔刘子扬在淮南一带名声很大,某与之有过交情。” “某派人去寻,得知其在庐江郡隐居,但他的情况似乎不妙。” 刘备心中一咯噔,忙问道,“子扬如何?” 鲁肃把酒尊放在桌案上,正了正身子,说道,“主公,刘晔自小闻名,汝南人许劭评价他为‘佐世之才’,名声更响。” “许劭?” 刘备一愣,这名字听得很熟悉,“就是那位为曹操喊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语的许劭许子将?” 鲁肃颔首,“许子将,重视名声,有节操,喜欢品评人物,赏识不少人。” “如樊子昭本是卖帻小贩,虞永贤本是放牧小童,李淑才本是乡闾之人,郭子瑜本是鞍马之吏,他们都得到了许劭的赏识而成名,许劭又引荐杨孝祖、和洽,这六个人最终都成为了名扬当世的贤士。” “因许劭喜欢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换一个题目,所以汝南有‘月旦评’的风俗,世人皆以得许子将评价为荣。” 刘备闻言微微皱眉,不置可否。 鲁肃转回正题,继续说道,“袁术数次邀请出仕,刘子扬都拒绝,从汝南一路到庐江,但奈何庐江郡多有贼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