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师弟能在筛法中做出成就,说明对解析数论的理解达到了很深的层次。” “真的是很厉害。” 10月30日,周二,理教楼。 张鲁平办公室,林伟看到屏幕中显示的字母,由衷对眼前这位师弟表示佩服。 他刚听刘新杰说起这事,整个人头摇的就和那拨浪鼓差不多。 实在难以相信,徐铭的本科毕业论文,竟得到了自己导师和院里郑以中教授的高度评价,甚至连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田纲院士都不吝称赞。 依靠优化的多尺度解析筛法,成功解决斐波那契数的无穷性问题。 但今天亲眼见证,徐铭将论文投稿给数学年刊,眼中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尤其想到之前进行奥运场馆竞标答辩时,他还建议徐铭更换论文选题,认为研究数论筛法对徐铭来讲难度高。 现在看是自己低估了师弟的天赋和实力。 接着他又想到什么,继续开口讲起自己之前的事。 “去年我有篇微分几何方面的论文,本想着冲击下四大顶刊就给年刊投了稿,结果被要求修改两次不说,最终还是被数学年刊编委会给拒绝。” “林师兄去年确实很可惜。”这时刘新杰站在旁边深以为意的点头附和。 显然这事他也是知道的。 不过话音刚落,未做停顿又抛出一句新的问题。 “以数学年刊的审稿周期,估计要半年多,徐师弟的这篇论文才能有结果吧?” “那倒不会。” 红光满面的张鲁平,闻言笑呵呵搭话。 “田院士已经给数学年刊的主编萨纳克教授,发去了邮件推荐这篇论文。” “加上又是数论领域素数分布重要进展,审稿周期肯定不会太长的,顺利的话今年内就能收到过稿邮件。” 最近几天张鲁平的心情格外舒畅,不夸张的讲早上都是哼着小曲进办公室。 再次为自己的眼光高兴。 虽然是他的学生投稿数学年刊,却比自个发论文还要更加欢喜。 没办法。 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想在理论数学上有突破,是件概率非常小的事。 更多价值是体现在带研究生博士,负责研究应用数学课题项目进展。 因此大多时候在学术圈里,主要看谁的学生更优秀。 毫无疑问徐铭为他挣足面子。 这使得他去其他教授那串门的频率明显增加。 尤其是信院许崇兴那边,老朋友之间自然要多多交流感情才行。 绝不是要提徐铭。 而林伟和刘新杰两个人,显然还是才知道这件事。 没想到田纲院士,会亲自动用关系,联系数学年刊的主编萨纳克教授。 这种面子别说是研究生博士,院里面的很多数学教授那都不一定有。 关键徐铭尚未进行答辩,严格来讲还是本科生。 “看来田院士对徐师弟很看好啊。” “有田院士帮忙,那审核周期确实不会太长。”林伟跟在刘新杰的后面点头附和句。 许是见到自己两位学生颇受刺激,担心会一蹶不振丧失对数学的兴趣,张鲁平轻咳两声沉声开导起来。 “你们可千万不要和徐铭比。” “这小子的数学天赋,连我都感到惊讶,真拿他当目标会非常痛苦。” “今天的自己能超过昨天就行。” 数学仅靠勤奋和努力,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只要涉及到学术理论那就是天赋决定上限。 这就好比公众熟知的围棋,有些人学棋十多年成功定段成为职业棋手。 却照样会在几岁的小孩手中输的惨不忍睹。 以至于心态崩溃。 从此丧失对围棋的热爱。 刘新杰和林伟两人,将导师的话听进耳中,尽管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却不得不承认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放心吧导师,徐师弟这种变态天赋,可不是其他人都能有的。” 刘新杰脸上堆着笑容,率先开口回应,经过这一年刺激他早就和解了。 在见识到徐铭的实力后,谁还会拿其当目标。 不过他这话前脚才刚说完,后面又有了新想法,将目光投向徐铭搓着手说。 “那个徐师弟,我最近研究常微分方程,在一个问题上有些被困住。” “你啥时候有时间,咱们交流交流?” 以往他遇到困扰的问题,都是找同学或者讨论班的博士生进行讨论。 实在没有思路,才会去导师办公室请教。 但现在不管怎么看,徐铭都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常微分方程本来属于本科阶段必修课程。 徐铭提交完论文之后,浑身轻松许多,想着接下来继续学习研究生阶段的数学课程,以及编程算法和物理相关知识也需投入时间。 毕竟这两门学科都还没提升到3级。 因此听到刘新杰的话后,当即便开口答应下来。 “没问题。” 而这也让旁边林伟心中一动。 以徐铭的数学天赋,他自然乐意与之交流数学,共同讨论某些问题。 这样在过程中,彼此都容易获得灵感,更容易解决。 奈何他主要研究的微分几何领域,属于研究生阶段才要学习的知识,如今徐铭本科还没毕业尚未接触。 好在很快他便想到了对策。 念头停留在这里,主动和徐铭搭起话来。 “徐师弟。” “我整理的有几何学和微分流形与拓扑资料,等下传给你一份方便你学习研究。” 第(1/3)页